Thursday, March 17, 2011

切爾諾貝爾:明日之後


剛好讀到了美國《國家地理雜誌》2006年的一篇報道,記者於災難二十年後,重返切爾諾貝爾核電廠,當天的大災難,後遺症如何?正好作參考。

死亡
當時四號機組爆炸,二人爆炸中死亡,二十八人接觸幅射後死亡。泄漏的幅射物質比廣島核爆多四百倍,最明顯的後遺症,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,二十年來,四千兒童患甲狀腺癌。當年有3400名「搶險勇士」,奮不顧身在核電站附近救災,這些人當中,有230人早死,主要死於心臟病,血癌及其他癌症。幅射與心臟病有什麼關係?專家謂不肯定,有可能是這群工人都是酒鬼,加上心理狀態不佳,所以心臟病比率較高,也可能是核輻射影響了基因。聯合國報告估計,最終會有四千人死於與幅射有關的癌症,尚有很多受害者活於恐懼中,心理健康的影響難以估算。

不過,長遠來講,每個人都會死。如何斷定二、三十年後的重病,因當年輻射而起? 所以,不同機構的不同死亡人數估算皆不同。這「四千人」應是基於嚴格科學數據,能確定因果關係的數字。另有歐盟及綠色和平,則估計死於輻射污染的人,合計將有三萬至九萬人。

無人區
直到現在,核電廠方圓三十公里範圍,劃為無人區,屬管制範圍,總面積大概有如香港、九龍加新界般大。無人區其實有大約四百人住,主要是不願離開背井的老人家。在核電廠以北兩公里的最接近城鎮,仍為死城。

財政負擔
到目前,仍有數以百萬計受害者,國家要提供賠償。財政損失,包括醫療、清理費用、生產力受損,有計算謂,涉及數以千億美元計的錢。

善後工作
當年匆忙施工的保護罩,要一路監察,核反應不能停止,仍有泄漏可能。現時工人入內工作,每次只能持續十五分鐘,否則會接觸過量幅射。舊保護罩漏洞百出,正興建一個新的密封式建築,完全覆蓋廠房,造價數十億港元。

自從三里島事件後,美國幾乎不再建核電站,直到最近才有少數新廠房,但要求極高:核反應堆的保護建築連帶廠房冷卻系統,要能夠抵受大型飛機撞擊而不受損,這規格主要是針對恐怖襲擊而設計,所以,美國新的核電廠,應算是世上最堅固的建築物。

不過,正如梅菲定律話齋:可以錯的地方就會出錯。誰又說得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