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September 17, 2010

愛迪生真的發明電燈泡?

 
區家麟|絢麗荒涼    (《絢麗荒涼》逢星期五刊於《信報》)

一談創意,總覺虛無縹緲。史丹福大學考古學家Michael Shanks有一課叫「十件物事:科學、技術與設計」,在矽谷的高科技氛圍裏,人類學系要開人類醫學史的課,歷史學家要開發高科技歷史地圖,考古學家也要談文明發展與創意的關係。

Shanks是一位亢奮的考古學家,課堂一開始,他就跳蹦蹦地拋出一條問題:「是誰發明了電燈泡?」

太淺顯的問題,當然大有玄機。

構思變成實物

愛迪生?是愛迪生嗎?從小學到中學,任何一本教科書與兒童節目都以洗腦的頻率,告訴大家「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膽」,瞄一眼頭頂的電燈泡,你幾乎會見到打煲呔穿三件頭西裝的愛迪生先生向你笑。現在Shanks告訴我們:錯,錯晒!

Shanks是考古學家,但他不單考「古」,而是不論古今,考察人類所用之「物」,包括金字塔、古希臘香水瓶、茶壺、電燈膽、電腦滑鼠等,他研究一個好主意如何由構思變成實物,當中所需的條件與環境。

究竟是誰發明電燈泡?早於十九世紀初,英國化學家Humphry Davy已發現用電發光的原理,當年這發明被人嘲笑:誰要一條發光的金屬線?一八七六年前後,英國及加拿大的科學家先後發明了較耐用的電燈膽,並取得正式專利。不過歷史只記得愛迪生,他做過什麼?電燈膽與他何干?

發明是一回事,一個新發明能否發揚光大又是另一回事,世上的專利登記每天成千上萬,又有多少發明能普及,甚至影響深遠,改變世界?電燈膽不是愛迪生所發明,但他創造了電燈膽的生存空間。讓大家一同回到十九世紀末,試想想:大城市內連發電站也沒有,人們慣用燃氣燈,叫人改用電燈膽,豈非天方夜譚?

多元系統工程師

愛迪生不單是發明家,他把燈膽技術的專利買回來,投資聘請科學家團隊,研究如何令燈膽壽命更長、光度更強,又研究改良電線、減少電阻,方便以長程電纜輸電。另一戰線上,愛迪生向社區宣傳電燈膽是時尚產品,光亮安全又便宜,同時說服大地主與輪船船主,打破傳統,大規模建電網建發電機,嘗試改用電燈。

當今世代,隨便談談創意,作一堆新名詞,拋出驚世駭俗的新主意,撰寫一百八十頁厚的計劃書,然後收你巨額顧問費,誰人不曉?愛迪生是一個把概念完善,把細節變得可行,並能打通各種關卡的鎖匙人,Shanks稱之為多元系統工程師(heterogeneous engineer)。多元系統工程師除了要把握創新意念,更要為好主意創造生存環境。

所謂創新,並非天馬行空腦震盪能震得出來。企業搞退修日營,大家一同「腦震盪」,思索未來新方向,除了好玩,大家少上一天班以外,實在甚少能有後續的得着。不少研究與實戰經驗告訴我們,平日在公司裏,找一個不同的環境開會,事前認真思考幾遍,讓背景相異的人開放地發表意見,所得之新意念,就比亂成一團的腦震盪有成果得多。

然而,意念只是第一步。如何把電燈泡改良得更實用,愛迪生有三千種理論,經過艱苦嘗試,最後只有兩個構思經得起考驗。愛迪生的名言:「所謂天大發現,靈感佔百分之一,汗水佔百分之九十九」,他說自己從來沒有什麼大發現,一如他的電燈泡,很多所謂新意,原始意念老早存在,所需要的是刻苦地理解前人所做過的事,尋找進步的空間,再結合時代新發展的需要,此之謂創新。

刻意追求新意

刻意追求新意,脫離傳統,往往也是緣木求魚。科學哲學家孔恩就指出,科學發展史上,真正影響深遠的革命性發現,只佔極少數;大部分創新意念,都是踏着前人的足迹,在既有的環境與傳統裏尋索,一方面深入認識已有成果,另一方面保持開放心懷,去舊立新,開創性的意念就是如此逐步累積。

回頭看看香港的「創意」,十多年來,「WW港」、「XX中心」、「YY樞紐」、「ZZ產業」等所謂「創新方向」,我們聽得麻木。我們有大量的公帑,請來昂貴的顧問,製造厚重的報告書,創造高深的新名詞。歲月匆匆,太陽底下,大家都看得清楚,大部分「創意」,根本無法執行,紛亂與分散的政治力量,財閥主導的地產經濟,難以孕育具整合能力的「多元系統工程師」;少有所成的創新,皆建基一直以來的傳統與優勢,一步一艱辛。那些曾經橫空出世,搶奪頭版頭條的所謂創新意念,如今,是空中樓閣,像融化了的蠟像,成為歷史的笑料。